ku酷游·活力课堂:初中体育《篮球运球》说课设计
清晨的阳光洒在绿茵场上,初一(3)班的同学们正围成圈玩着“传球接龙”。突然,小浩一个趔趄,篮球像脱缰的野马滚向场边。“老师,我总控不住球!”他挠着头求助。这一幕正是我今天要说课的起点——《篮球运球》单元教学,如何让“失控的球”变成学生的“好朋友”?

一、教材与学情:让球“听话”的底层逻辑
篮球是初中体育的核心项目,《运球》作为基础模块,不仅是中考选考内容,更是培养学生协调性、决策力的关键载体。新课标强调“以体育人”,而运球恰恰是连接个人技术与团队合作的桥梁——当你能熟练控制球时,才能读懂队友的眼神,融入集体战术。
面对初一学生,他们的特点是“爱动却坐不住,想赢却怕输”:一方面,青春期的好胜心让他们渴望展示技巧;另一方面,肢体控制能力的差异又容易让他们产生挫败感。因此,我的设计核心是“降低门槛,放大乐趣”——用游戏化任务拆解复杂动作,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“我能做到”的成就感。
二、教学目标:不只是“会运球”
知识与技能
掌握“高低位运球”“变向运球”的动作要领,能在无防守状态下连续运球30秒以上。
过程与方法
通过“分解-组合-对抗”的阶梯式练习,提升手眼协调与空间判断能力。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在小组合作中学会沟通,在竞赛中体会“坚持即胜利”的体育精神。

三、教法学法:“玩”出来的技术
传统说课常提“讲解示范法”,但我更愿意称之为“魔法时刻”——当我在阳光下做出“手指轻压篮球”“手臂像弹簧一样缓冲”的示范时,孩子们会不自觉地模仿我的姿态。而“分组挑战赛”“运球闯关”等游戏,则是把枯燥练习变成“冒险任务”:比如“穿越火线”游戏中,学生需运球绕过标志桶,途中还要回答“运球时眼睛看哪里?”的问题,答对才能继续前进。
学生则通过“观察-模仿-纠错-创新”的学习链,从“被动听指令”转向“主动找方法”。比如有个叫小琳的女生,最初总是用整个手掌拍球,经过小组互评后,她发现“指尖发力”能让球更稳,还主动教同伴她的“秘诀”。
四、教学过程:一场“球”的奇幻之旅
(一)热身:唤醒“球感”
用“音乐运球”代替传统慢跑:播放《孤勇者》,学生随节奏运球,听到“战”字时换手,听到“勇气”时转身。短短5分钟,不仅活动了关节,更让球成为身体的延伸。
(二)新授:破解“控球密码”
我把运球动作拆解为“三步魔法”:
- 站姿咒语:“膝盖微屈像弹簧,重心放前脚掌”;
- 手部秘籍:“手指分开包住球,手腕轻轻向下压”;
- 眼神魔法:“不看球看前方,球随身体一起动”。
 配合口诀编成的手势舞,孩子们很快记住要点。
(三)练习:从“单飞”到“群舞”
- 基础层:原地运球“123”(拍1下喊1,拍2下喊2…);
- 进阶层:两人一组“你运我抢”(限定规则:只能用手轻拨,不能抱球);
- 挑战层:设置“丛林迷宫”,学生运球穿过锥形桶组成的路径,计时排名。
最精彩的是“团队运球赛”:每组6人,用不同部位(头、肩、膝)传递篮球,完成50米接力。原本散漫的小组瞬间拧成一股绳,有人负责喊口号,有人提醒“别踩线”,连平时内向的小雨都举着球大喊“加油!”。
(四)总结:不止于技术
下课铃响时,我拿出“成长卡”请学生填写:“今天我最骄傲的事是__”“下次我想改进的是__”。小浩写道:“我终于能运球过人了!虽然还是有点抖,但我觉得球在听我的话。” 这句话,比任何评分都珍贵。
五、板书设计:让知识“可视化”
篮球运球  
├─ 动作要领:弯腰屈膝重心低,指腹按压球似友  
├─ 练习方法:分解练→组合练→对抗练  
└─ 核心素养:协作·坚持·自信  体育课从不是简单的“玩球”,而是让孩子在汗水中学会掌控自我、信任伙伴。《篮球运球》的说课设计,本质是用“游戏思维”激活运动本能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球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。毕竟,教育的意义,不就是让“失控的球”最终成为生命里跳动的星光吗?
 
                    
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