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u酷游·操场边的账单:初中体育老师的薪资困境
清晨六点半,阳光刚爬上教学楼的天台,老周已经站在操场边清点了。作为市重点中学的体育老师,他今天要带三个班的早训——初一新生学广播体操,初二男生练短跑,初三女生跳绳。“动作再利落些!”他扯着嗓子喊,喉咙里的沙哑是常年喊出来的痕迹。
等学生们散去,老周擦了把汗,掏出手机看工资条。屏幕上的数字让他皱起眉:三千八百元,扣掉社保和公积金,实际到手三千出头。而隔壁办公室教数学的王老师,同样工龄十年,月入五千五。这差距,像跑道上的终点线,明晃晃地刺眼。
薪资背后的“隐形劳动”
体育老师的工资,从来不是简单的“课时费”。老周的一天,从天没亮就开始:早上盯早训,上午三节体育课,下午带校篮球队训练到六点,晚上还得整理器材室——那些篮球、排球、垫子,都是他亲手补过的。周末?更别想休息,区运会、市赛,带队参赛是常态,补贴却少得可怜。
“别人觉得我们‘轻松’,其实累成狗。”老周苦笑,“上次我带学生参加市田径赛,连续三天熬夜做方案,结果奖金才两百块。可要是班主任拿个班级管理奖,至少一千。”这种“隐性付出不被看见”,直接反映在薪资结构里——体育老师的绩效占比往往低于主科,职称评定也因“科研成果少”(毕竟大部分时间泡在操场)而受限。
当“副科”遇上“刚需”
初中体育课,曾是“被占课”的重灾区。直到“双减”后,教育部要求保证每天一小时锻炼,体育老师的地位才稍有提升,但薪资依旧没跟上。
“家长觉得体育课没用,不如多上节数学课。”老周无奈摇头。去年运动会,他策划了趣味项目,想让孩子们爱上运动,却被校长叫去谈话:“经费紧张,能不能省点道具?”最后他自掏腰包买了彩带和气球,只为了让活动更有趣。
这种“既要马儿跑,又要马儿不吃草”的现状,根源在于社会对体育教育的偏见。在很多学校,体育老师是“边缘人”——评优优先给主科,培训机会少,连办公室都比主科小一圈。
破局的微光
不过,变化正在发生。近年来,多地出台政策提高体育教师待遇,比如将体育课时纳入绩效考核,增加专项津贴。老周所在的区,今年开始试点“体育老师跟班制”,每周额外补贴两百元。虽然不多,但他看到了希望:“至少说明,有人在重视我们的价值。”
更让他欣慰的是学生的反馈。上周,一个曾逃体育课的男生主动找他:“周老师,我想进篮球队。”那一刻,他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——“工资低没关系,只要能看到孩子们健康成长,就够了。”
夕阳西下,老周又站在操场边。这次他没有喊口号,只是静静看着学生们奔跑。风掀起他的衣角,口袋里的工资条泛着光——那不仅是数字,更是他用汗水浇灌的教育初心。或许,改变不会一蹴而就,但当更多人关注到操场边的“账单”,当体育老师的付出被真正看见,这份薪资困境,终将成为过去式。
(全文约750字)
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