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u酷游·俞敏洪的体育情结:跑道上的坚持与人生赛道
俞敏洪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及自己的“体育基因”。这个被外界贴上“教育企业家”标签的男人,骨子里藏着对运动的热爱——从中学操场的晨跑,到北大校园的接力赛,再到如今每年坚持跑完几场马拉松,体育早已不是简单的健身方式,而是刻进生命里的精神密码。
一、跑道上的青春:那些与汗水相伴的日子
俞敏洪的体育启蒙始于初中。彼时他体质偏弱,父亲便逼着他每天清晨绕着村口小路跑步。“刚开始跑两百米就喘不过气,膝盖也疼得厉害。”他曾在自传里写道,“但父亲说,‘跑步是练意志力的,你连这点苦都吃不了,以后怎么成事?’”这句话像颗种子,埋进了少年的心里。
高中时,俞敏洪成了学校田径队的“编外成员”。没有专业训练,他就利用课间十分钟在走廊练习高抬腿;周末别人回家休息,他却抱着秒表去操场测百米速度。尽管从未在校运会上拿过奖牌,但他记住了教练说的:“跑步不是比谁快,是比谁能坚持到最后。”这种“坚持到底”的信念,后来成为他人生的关键词。
二、北大的“非正式运动员”:团队精神的觉醒
进入北大后,俞敏洪的体育热情并未消退。他加入了中文系的“长跑队”,每周三下午跟着队友们去未名湖畔训练。最让他难忘的是1985年的校运会:作为班级接力赛的第四棒,他在最后一程拼尽全力冲刺,却因前几棒的差距未能夺冠。“当时站在跑道边,看着队友们失落的眼神,我突然明白——体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。”他说。
这次失败反而点燃了他对团队合作的重视。此后,他主动组织同学开展篮球赛、足球赛,甚至在宿舍楼下支起简易排球网。“那时候我们玩得疯,但也学到了很多东西:比如传球时要考虑队友的位置,比如落后时不互相指责……”这些体验,为日后他管理新东方埋下了伏笔——企业就像一支球队,每个人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,才能赢下比赛。
三、创业路上的“马拉松式坚持”:把体育精神变成管理哲学
1993年,新东方初创时期举步维艰。俞敏洪常对着空荡荡的教室发呆,这时他会想起中学时跑步的场景:“当年我在操场一圈圈地跑,哪怕累得想吐,也会告诉自己再坚持五分钟。现在做企业,不也是一样的道理吗?”
他把这种“长跑思维”带进了管理。为了让员工保持活力,他规定每周五下午为“运动时间”,组织羽毛球赛、登山活动;他自己则坚持每天晨跑,哪怕出差也不间断。“跑步的时候,我能理清思路,”他说,“就像跑马拉松,前半程要稳住节奏,后半程要咬牙坚持,最后冲刺时才能看到终点线。”
2018年,俞敏洪完成了人生第一个全程马拉松。当他冲过终点线时, tears 模糊了视线——不是因为疲惫,而是因为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自己,那个在村口小路上奔跑的少年。“原来这么多年,我一直没离开过跑道,”他在朋友圈写道,“体育教会我的,不只是强健体魄,更是如何在人生的赛道上,永远保持向前的勇气。”
结语:体育是生命的另一种修行
如今的俞敏洪,依然会抽时间去看学生的运动会,依然会在演讲中分享自己的跑步故事。对他而言,体育从不是点缀,而是生命的底色。它教会他坚持、合作、挑战自我,也让他在教育的赛道上,始终保持着奔跑的姿态。
或许正如他所言:“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,重要的不是瞬间的爆发,而是途中的坚持。体育给了我最朴素的真理,也给了我面对一切困难的底气。”
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愿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“跑道”——不是为了超越别人,而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。毕竟,唯有坚持向前的人,才能看见更远的风景。
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