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u酷游·当体育课成了我的“噩梦学分”
那天阳光刺眼,塑胶跑道像条烧红的铁链,我站在起跑线前,喉咙发紧——这节体育课的800米测试,注定要成为我大学四年最耻辱的记忆。

作为从小到大体育课“划水专业户”,我总以“天生不适合运动”为借口,逃过跳远、躲过篮球,连最简单的广播体操都能敷衍成“机械摆动”。直到大三那年,学校突然将体育纳入必修学分,且必须达到60分才能毕业,我才如梦初醒:原来“混日子”也有翻车的一天。
测试当天,我穿着洗得发白的运动鞋,鞋底早已磨平,踩在跑道上像踩着棉花。哨声响起时,我跟着人群冲出去,前200米还能勉强跟上,可刚过弯道,肺部就像被塞了团湿棉絮,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灼痛。两旁的同学像离弦的箭,而我像个被遗弃的陀螺,越转越慢。路过终点时,计时器显示4分12秒——比及格线多了整整32秒。

“你刚才是不是故意放水?”体育老师皱着眉,手指戳了戳我的成绩单,“这学期你已经缺课三次,今天又不及格,这门课怕是要重修了。”周围传来窃笑声,我低着头,指甲掐进掌心,能感觉到皮肤下的血痕。
那晚我失眠了。手机屏幕亮着导员的消息:“明天来办公室谈谈。”镜子里的人眼圈发黑,像只被打败的熊猫。我想起高中时因为体育差被同学嘲笑,想起每次体检医生说“要注意锻炼”,想起父母电话里欲言又止的关心……原来我一直都在逃避,把“不擅长”变成了“不需要”,直到现实给我一记耳光。
第二天,导员递给我一张“体育帮扶计划表”,上面列着晨跑时间、体能训练项目,还有一位叫林夏的女生——校田径队的替补,负责监督我。“她以前也是体育渣,”导员拍拍我肩膀,“现在3000米能跑进12分钟,你可以试试。”
第一次和林夏晨跑时,我刚跑完400米就蹲在地上吐。她递来矿泉水,笑着说:“我第一天跑200米就晕了,后来每天加100米,现在能绕操场十圈。”她的马尾辫随着步伐甩动,阳光落在她汗湿的后颈上,闪着健康的光泽。我突然意识到,所谓“天赋”,不过是日复一日的坚持。
之后的两个月,我成了操场上的“钉子户”。天还没亮就爬起来跑步,膝盖疼了贴膏药,嗓子哑了含润喉糖。林夏总陪着我,偶尔递来巧克力,说:“累了就歇会儿,但别停。”慢慢地,我能跑完800米而不喘了,引体向上也能做三个了。期末测试那天,我盯着秒表,看着指针停在3分45秒——刚好及格。
然而命运跟我开了一个玩笑:由于系统故障,我的成绩单上依然显示“不及格”。我去找老师理论,对方翻出缺勤记录——“你这学期确实缺了两次课,按规定不能及格。”我攥着成绩单,指尖发白,却突然笑了。
那天晚上,我在操场跑了十圈。风掠过耳畔,不再是嘲笑,而是鼓励。我忽然明白,体育课挂科从来不是终点,而是我开始正视生活的起点。那些清晨的汗水、疼痛中的坚持,早已变成刻进骨子里的韧性。
如今我依然会去操场跑步,不是为了学分,而是为了那个曾经逃避的自己。或许人生就是这样,有些坎必须亲自跨过去,有些错必须自己扛下来,而当你终于敢直面困境时,你会发现,所谓的“噩梦”,不过是成长的序章。
(全文约750字)
 
                    
留言: